項退結簡介
一九二三年生於浙江省溫州縣永嘉場老城,後遷至寧波,於該地接受中小學及神學院教育。期間自行摸索風琴,後於寧波天主堂彈大風琴。畢業後遠赴羅馬聖心大學深造,取得博士學位。一九六四年返台,任教於台南碧岳神學院,同時在輔仁大學兼課。授課之餘,寫下彌撒曲,後來編入《台南彌撒曲》。一九七二年轉任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一九九三年從政大退休後,仍在輔大、東吳大學兼任;一九九八年因病始卸下教職。 作品曾在荷蘭高地雅慕斯音樂節( Gaudeamus Music Week,1981-84 ASKO Ensemble)、阿克瑪音樂節 (Alkmaar Music Festival,1990) 、漢城亞太音樂節(Asia Pacific Music Festival,1990)、日本仙台亞太音樂節、美國、德國及法國 (Presents 1996 2E2M) 等地演出。1987年曾於巴黎「國際藝術家館」(Cite des Arts)1998年於羅馬舉行舉行個人樂展。2002年三月,在新竹市立演藝廳及屏東縣政府文化局贊助下,曾先後在兩地舉行個人合唱作品音樂會。 項教授著作甚豐,《新答客問》問世時,年方廿四。一九六四年初創《現代學苑》月刊,至一九七四年改為《哲學與文化》,後由輔大接棒,至今仍享譽學術界。耗時多年編譯的《西洋哲學辭典》於一九七五年出版,對台灣哲學界貢獻尤鉅。另著有《中國人民族性研究》、《現代存在思想家》、《現代存在思想研究》、《現代中國與形上學》、《人之哲學》及《中國哲學之路》等十六本專著。 至於今天廣為傳唱的《天主經》與《罪人罪重,無可奉獻》兩首曲子,則各有其特別的淵源: 一九四六年在大修院時,回憶起與昔日同窗好友之間的情誼,進而默想到人與天父之間的關係,遂作了一曲〈Quis non tuam admiretur bonitatem Domine?〉。一九八六年,又配上天主經,交由耕莘文教院聖心堂聖詠團指導陸達誠神父,遂廣為流傳至今。 一九六○年,田耕莘樞機主教赴德國王石時,需要找中文聖歌在聖堂獻唱。這時項教授正在研究中國民族音樂,於是從德文樂集中,找到可能有二千年之久的中國古曲,重新填上詞,成為《罪人罪重,無可奉獻》。該曲後被編入《台南彌撒曲》。多年來在彌撒禮節上,該曲被普遍採用,因為其詞曲風格充分融合了基督信仰及中國傳統風格。 一九九八年,項教授因病退休。這幾年来,他在病痛中,仍不斷地以音樂和祈禱來讚美上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