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寫在前面」
在國外每當唱起「杜鵑花」、「當晚霞滿天」或「遺忘」時,不禁地感受到中華文化之美及溫馨,很希望這位把中國風格之美寫在音符上的知名中外音樂大師有一天也同樣地把它寫在讚頌上主的聖歌上。這願望終於在二零零二年的復活節後實現了:在陳美津修女的聯繫,高雄增德合唱團指揮石高額先生及夫人的特別安排下,使得本人有幸會見黃友棣教授並表達我們的心願。黃老師態度熱誠地並欣然答應為天主教創作聖樂,願天主的名受顯揚。
原來黃老師小時候就與天主教締結很深的緣份:他十歲時,粵桂軍閥相爭,他們全家避難於修女院「賢后院」七天之久。修女們給他們家人關懷與愛心永難忘懷。
黃老師1912年生於廣東省高要縣。1935年獲英國聖三一音樂院提琴高級證書,1955年取得皇家音樂院提琴教授文憑。1957年赴羅馬攻讀聖樂於宗座藝術學院Pontifical Academy專修第四世紀安博羅削曲調Ambrosian Chant及第六世紀額我額曲調Gregorian Chant。1963年獲宗座藝術學院作曲文憑。
在羅馬六年的留學期間,黃老師與教會神長來往頻繁。經常參與及體驗天主教禮儀的精華並探討信仰生活的美與聖。當年于斌樞機及杜寶晉主教所給與的溫暖友誼及勉勵,迄今黃老師仍銘刻在心。
1963年學成回國之後,曾受于樞機之邀,為剛在台復校的輔仁大學創辦音樂系,但他因已有前約,得回香港珠海書院執教而婉謝了。1981年黃老師由珠海書院退休,定居高雄。因著他的繼續作曲,潛心著述,熱忱扶持文藝團體,使高雄成為「音樂之都」。
黃老師認為中國音樂的根在於詩,不在音樂理論。因此作曲是在詮釋詩於歌之上。他鼓勵大家一起努力從作好的詩詞開始,且要作出「口語化」及「大眾化」的歌詞。因唯有好的詩詞才能作出好的聖歌。他常向本人說他是望教友,他要以望教友身份創作讚美上主之歌,以宣揚祂的美好與偉大。兩年來,黃老師已作三十多首聖歌,如今還在繼續創作中。因著輔仁大學神學院禮儀中心及 數神長的鼓勵下使得這些聖歌創作曲全部在天主教聖樂網站「新世紀聖樂彙集」(Sacred Music for the New Century)上為大家服務。
江文也先生的優美聖詠作曲集已在華人教會禮儀敬拜中相當受歡迎。他1947年的作品「第一彌撒曲」,原來是以單聲部及風琴譜寫成,是一部極富有中國風格之美的創作。如今曾興魁教授因陳美津修女之託,把它改編為四部混聲合唱曲並配以鋼琴伴奏譜。如此這首彌撒曲不但能用在隆重的禮儀事奉上,且更合適地用來對外演唱以讚揚上主之名。
曾興魁教授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後,先後留學德國芙業保音樂院Musik Hochschule im Freiburg 及法國巴黎師範學院Ecole Normale de Musique de Paris 並獲文憑。
他現任教於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系及輔仁大學音樂系。他的作品曾在荷、德、法、羅馬、日、韓、美國及台灣發表過,並獲得多項國際音樂獎,其中包括第三屆國際管風琴作曲比賽第一獎。今晚除了「江文也第一彌撒曲」外,我們也要欣賞他的多媒體影像及聲音的結合電腦科技新曲「我們呼喚你!」
今晚,在新竹市立演藝廳,由知名指揮楊明慧教授的指導下,新竹市立混聲合唱團及天主教Echo聖詠團首次演唱曾興魁教授及黃友棣教授聖樂創作曲發表會,對其他地區是很大的鼓勵:
原來聖樂是最有力的福傳工具,它不但增進禮儀的莊嚴,且更能吸引人認識、讚美天主。合唱團所傳出來的優美歌聲更震撼有力地打動每人的心。我們願各地的聖詠團聯合起來,負起宣揚上主的使命,把讚頌上主歌聲傳揚到天涯海角。願萬民認識祂並稱頌祂的名。
我們要特別感謝楊明慧老師,因著她那股熱忱與肯定,使得原來這演唱會的意念得以實現。我們要感謝她的新竹市立混聲合唱團及Echo聖詠團團員們的努力、奉獻和犧牲,白正龍副主教的支持,陳美津修女始終的 、徐鴻慶總幹事、葉文佩老師及全體籌備小組的策劃,多位好友的慷慨贊助,以及劉獻堂主教的勉勵,使得這聖樂演唱會得以如期發表,我們不斷地感謝。
願上主永受讚美!
陳濟東 謹識於
美國 加州 洛杉磯
|
















|